【游记随笔】龙门石窟游记范文怎么写?

4月3日,借清明节假日,我和妻子、女儿,还带了外孙,一起跨省东征,游了回九朝古都洛阳

一大早就乘地铁,直线穿越古城南北;又登动车,兴致盈胸,满目惬意,尽情享受着春风春意的和美和现代交通的便利。没怎么留意,一个小时过去,目的地到达,动车停靠在“洛阳龙门”站。
“龙门石窟”是我们本次游览中的第一站。
下车上车,脚匆目忙,地下地上,境置身移。不大功夫,我们就来到了“龙门石窟”前的广场。广场地势开阔,一览无余,甬道盘旋,花木点缀。一拨一拨游人自东、自北、自西络绎而来。高映眼帘的是景区的宏大招牌,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巨型牌楼。牌楼气势恢宏,三门四柱造型;柱呈方形,下放上缩;柱身及顶部架构通体用白、红、绿三种彩色碎石衬贴,传统里趋于现代,古朴中蕴含奔放。
不远处,一座三孔拱桥高高耸立,飞架东西,气势如虹。哦,一条河流突现,我不由环顾。但见河流自广场左首偷渡似的悄然涌来,岸低势缓,依弯漫绕,自顾不暇里穿桥洞,越山涧,向着辽阔苍茫的远方奔去。不禁打问,一游人热情应答,这叫伊河。源头远在秦岭,一路曲曲折折,专门朝着洛阳而来。
伊河夹峙两山之间。两山高大巍峨,东西呼应,似虎似龙。哦,这就是龙门!惊叹里我不只自问,也打问女儿。可女儿亦如我,一脸茫然,只是说,到前面一定会明白。至拱桥前,察看一通碑石,一下恍然,原来西边这座山即龙门山(俗称西山);东边的称香山(又叫东山)。“石窟”就在险峻陡峭的两山崖壁上。
或许因山体形制,或许因崖石结构,西山石窟无论从规模看,还是由像龛大小以及数目看,占了整个石窟的绝大部分。也可以说,石窟的重心在西山,而不在东山。
这是我第一次跨省旅游。女儿极其负责,安排周到。鉴于节假日游人爆满,又考虑我和妻子知识欠缺,见闻有限,特意请了导游。
游览路线自北向南,由西山开始。洛阳总归是九朝古都,世界文化名城。但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山脚山腰的一条条路径迂回往复,层层叠摞,简直成了人的河流。这一条沿缓坡上涌,那一条依山势盘绕,窄狭处人影稀疏,壮阔里势如潮涌。
我如一株草芥,被簇拥裹挟在茫茫人流中,心怀期许,亦步亦趋,只顾前行,挤着人也在被人挤。看同行人行色,个个伸头前方,满面焦急,却没见谁急出心火,燥气里使性子骂娘。都规守在自己的所在里,顺随里默默往前挪。说没扰嚷不现实,但绝对听不到喧哗;说没人说话也不对,可这一处那一处,十人百人甚至千人都出奇用同一口气,道出同一句慨叹:“哟!这儿哪来这么多人…… ”
“龙门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时期。这以后,历朝历代或大或小都有动作,数盛唐时动静大。据说现存的窟龛雕像百分之六十在那时完成。终至清末。期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前后计1400余年。“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亦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西山自北至南依次有潜溪洞、宾阳洞、万佛洞、莲华洞、奉先洞、古阳洞等。尤以奉先洞最大也最有名。此洞是卢舍那大佛的所在地。卢舍那大佛雕于唐高宗4年(公元672年)。是龙门石窟群体里艺术水平最高的雕像,也是中国佛教雕像中的扛鼎之作。卢舍那佛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和世界最美雕像。
这儿真可谓别有洞天,称得上石窟的大世界。高耸的崖壁上,石窟密如蜂巢层层叠叠或大或小,一个一个依着高低凹凸的山体整个儿铺排开来。布设疏朗有致,阵容蔚为壮观。 据导游讲,这儿有洞窟像龛两千三百多个,雕像竟达十一万余尊。最大的数奉先寺,窟洞宽为50米,进深40.7米。而夹杂大窟间最小的像龛仅4厘米,也就火柴盒般大小。
绕过一处一处山弯,踏着一级一级台阶,时而跨上,时而步下,一会徘徊,一会停留。回首山口,游客源源不断,目移前方,蛇阵蜿蜒,难觅尽头。好在有导游领队,有她绘声绘色的讲解,虽说路曲山陡,却无倦意,怕人堆杂沓,可游兴不减。然,令人遗憾的是,好几处景点,滞留严重,过分拥挤,我们的“小分队”时不时就随波逐流,四散而去。我也几次掉队,幸有效果精良的耳机助阵,尽职牵扯,纵使落下10米20米,我同样会听到导游的讲解,注意力并没受隔离影响,我们时时刻刻“在一起”。
“跨上这一段高石阶,就是奉先寺。奉先寺是整个石窟艺术水平最高、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像群,你像身居主位的卢舍娜像,通高就17.14米……”导游如是说。
攀上一段足足有百十级台阶的石窟,这是这儿的居高点。举目四望,伊水飘带一样汤汤远去,香山巨人一般颔首屹立。这个依山就势嵌雕的露天摩崖型群雕,共计9尊大像。卢舍那属主佛,位居中央。面部丰满圆润,头部呈波状形发纹,双眉弯如新月,秀目慈善含情,微微凝视脚前,鼻梁高直,面容端庄。
人流若江流,似乎个性相同,总在壮美奇崛处盘旋,制造漩涡。卢舍那像前,有人凝目端详,有人不住打量,有人举臂拍照,有人呼唤同行。我总想近前,可几次努力,徒劳无果。只好听着导游的娓娓解说,庄敬里只不住向佛祖行着注目礼。
我问导游:“佛像群体确实强大,雕刻艺术确实精美,可咋那么多佛祖身体残缺,有的无头,有的少脚,有的四肢不全,有的徒有像龛,里面空空如也。”
“这个说来话长。雕像无疑是珍宝,有的朝代重视保护,有的朝代疏于管理。这就给了一些盗贼和文物贩子可乘之机。‘龙门石窟’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洗劫。第一次是唐武宗的灭佛运动。第二次是1932年毁山修路…… 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时期…… 还有气候原因,风侵雨蚀,也使一些雕像面目全非。”
我会意里不无痛心地点着头。
余秋雨说,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而存在,他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我知识浅薄,游历不广,只知道我国除此之外还有三处石窟。曰: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南麦积山石窟。可哪个石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却一时回答不上来。今来龙门,耳濡目染,不由震撼。就想,封建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漫长的时期,文化、信仰、宗教、艺术等等自有归属,都框定在一定区域,一定阶层。也就是说,它们处在一个半封闭状态,不面对劳动人民,社会下层。那么,这些身量卑微,没有文化的穷苦百姓自然被隔在远处,不可企及。可为什么一处一处以各种形式遍布城乡的佛祖却为何那么多?
特权阶层为了凿刻这些雕像,不惧艰难险阻,不惜人力财力,耗费那么长时间,投入那么多精力;在选址,在开凿,在雕刻,在保护。以其达到供人祭拜,供人观赏,又代代传承永世留存的目的。
他们一念纯真,用心无二,可以说是专门用来教化人的。基于此,我突发臆想,我们为何不可以把一座座佛祖,一处处寺庙视作或称作一个个课堂,一所所学校呢?那么,佛教文化所秉持的教育功能就自然呈现了。佛是什么?佛不是神,佛也是人,是通过教育开悟了的人。人和佛的区别是,人太执着于功名利禄。孰知,功名利禄不会持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功名利禄就像诱饵一样,是以假象的面目出现的。这假象影响到人对整个世界和各种事物的认识颠倒。从而有了那么多的贪欲、纷争、苦闷、烦恼。
我自个想着,也不断和妻子女儿交流。话语间,不免贯穿疑惑和辩论。当踏上伊河之上又一座横跨东西的大桥时,看着下面的滔滔流水,看着这稳固安谧的桥面,即在这动静反衬的一瞬,不禁省悟。桥虽无语,以静态处世,可它真诚纯粹,功用和价值无可估量。而不息不至泥沙漫漶的河水呢?岂不是在纷乱扰攘中一直标榜着自身美丽的俗世吗?
我把这比喻说给女儿。女儿说:“对了,这话题暂且留下,快走,前面还有香山寺和白园在等我们呢。”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