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应该怎么写?附新时代校园足球范文

足球号称全球第一运动,在我国也有着浓厚的运动基础,尤其是在近年来,校园足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站为您精心准备了新时代校园足球发展深度报道,该文非常权威和全面,欢迎您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妙高文案提供原创文章代写专业服务,量身定制各类文章,以笔为犁,耕耘心灵,助您收获精彩人生。

 

范文:
新时代中国足球改革“三步走”战略确定的中期目标(2021-2030年)是:第一,青少年足球入口大幅度增加;第二,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第三,体育大国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个中期目标是由《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明确规定的。
2021年是实现中期目标的开局之年,对照此目标不难发现,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第一目标基本达到。但是,第二、第三目标似乎变得渐行渐远,甚至遥遥无期,因为看不到雄厚的足球后备力量。难道中国足球改革又要重蹈1992年“红山口”会议之后足球改革失败的覆辙?2021年,围绕联赛准入,中国足球改革各种新政策纷纷出台,无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性化命名、去金元化、梯队建设等,令人眼花缭乱。职业联赛会不会遭受重创,如何重建;国家队如何组建,顶尖运动员在哪儿;各年龄足梯队到底有没有建设,天赋青少年哪里找?总之,中国足球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如果这一系列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足球前景一片暗淡。

中国足球的希望在哪里?
一、新时代校园足球改革的新动向
2020年8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推进校园足球的八大体系建设。其中,“示范引领、打造校园足球样板体系”“严格管理、做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统筹协调、形成校园足球融合体系”等3项体系建设涉及了高水平足球人才选拔、培养、训练与竞赛等问题。
1.要构建足球青训校园融合体制
教育部门要逐步完善校园足球多层次、立体化、科学化的课余训练体系,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满天星训练营—校园足球精英集训队—中国足协精英青少年训练营—中国足协各年龄段国家队”队员的训练、发展与成长通道。
2.要成为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重要力量
教育部门要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球协会共商建设一体化、开放性竞赛和训练体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相互支持校园及足协、体育部门组织的训练营和竞赛活动,形成教育、体育、足协、社会足球青训大系统。
3.要构建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成才“立交桥”
教育部门要鼓励有较好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的学生向职业体育发展,拓宽校园足球学生队员进入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国内外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通道,建立健全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机制。与此相匹配的是,建立足球队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训练和升学通道。
显然,这与2015年8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的提法有所不同,强烈、清晰传达一个新信号:校园足球要加快推进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的步伐,要为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贡献校园力量。这是推进校园足球工作5年以来的一个新的动向。
与之相呼应的是,同样是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文件精神,国家将建设体现政府意志、国民教育体系和竞技体育体系“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新时代竞技体育竞赛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这是越来越清晰、坚定不移的方向。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改革乃至中国体育改革的“探路者”,必将先行推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举措。可以预期,在此改革背景下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改革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新时代校园足球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利好条件
1.校园足球的快速推进为高水平学生运动员选拔提供了“人才蓄水池”
选拔、培养有天赋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是校园足球的重要目标之一。经常听到所谓的“中国足球之问”,即“中国人口十三亿,就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儿童青少年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正是充分享受童年快乐的最好时光,也是寻找、发现有运动天赋人才的最好时期。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中国各地,儿童青少年活动受限,大部门时间在室内。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放学回家后不被允许到户外活动。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发现有潜力的运动员。
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按照有关规定,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但是,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足50%。科学研究显示,幼儿阶段是大脑发育最早、最快和最先结束发育的重要时期。运动本质上是大脑对肌肉的操控。操控能力的大小决定运动能力的高低程度。幼儿运动不足,不利于大脑的发育,不利于大脑对肌肉动员、指挥和控制作用的生成。因此,幼儿时期的运动不足,导致运动能力发育不充分。到小学阶段,更多的学生被要求在教室里、辅导机构学习,除了体育课时间,到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便有运动天赋,也没有展示的机会,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等到初中、高中阶段,随着神经系统发育完成,运动天赋已经丧失殆尽,潜力已经不可能再被挖掘。这才是导致找不到有运动天赋足球队员的真正原因。
與之前相比,新时代校园足球的快速推进,接近30 00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 000所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的建立,依照有关要求和标准,从理论上讲我国已经有3千多万的以儿童青少年为主体的足球人口。这就构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足球队员“人才蓄水池”。从娃娃抓起,才有了真正的抓手。
2.体教融合政策落地将为足球队员成长提供“职业出路”
中国足球高水平队员的培养机制,即足球青训体系,总体上看主要有2个体制:一个是体校专业体制,另一个是足协(俱乐部)梯队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被选拔进入体育部门进行系统专业训练的队员,从小就会获得一份职业保障。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队员来说,解决了其一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训练,一步一步成为各级各类高水平队员,即使中途被淘汰,也可以被安排进入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获得一定成绩的队员更能够得到事业荣誉和领导岗位的双重奖励。在这种无后顾之忧的举国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不小的成绩。那时,当运动队员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的梦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此时的运动员,尤其是顶尖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以获得体制和市场两大优势,既可以获得稳定的职业,又可以获得资本的追逐。但是顶尖运动员毕竟是少数,这时被淘汰的运动员、退役队员开始遭遇就业市场的“抵制”。由于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比赛,没有文化学习、没有职业准备,导致部分运动员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一部分运动员只能自谋生路,或者自主创业、替人打工。
1994年,中国足球开启职业联赛。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开放的足球市场被多年积聚的市场力量推动,一时间职业联赛风生水起,“踢足球、挣大钱”成为社会热点。全国足球学校遍地开花、门庭若市,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依托俱乐部的资金优势,中国足球青训开启俱乐部梯队体制。中国足球迎来了改革的黄金10年,也收获了进入世界杯的改革红利,中国足球似乎看到了希望。

尽管足球职业联赛不断推进,但足球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承载被淘汰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责任,足球发展脱离经济发展而“单兵突击”的局面开始遭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对就业者的要求,低文化程度、无职业能力的被淘汰和退役运动队员就业越来越困难。这种就业困难的信息传导到社会,使得当运动员不再是受青少年推崇的成长发展道路。此时,无论是体校专业体制,还是俱乐部梯队体制,都遭遇了青少年足球人才断层的困难。除了个别学校,曾经遍地开花的足球学校纷纷偃旗息鼓。
在中国,学习文化、考取大学、找个好工作、成家立业是社会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共同期待。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帮助学生进入大学,是家长对学生的“交代”,也是社会认同的作为家长的基本责任。
因此,对于家长而言,“光踢球不行”“踢球可以上大学就行”。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最真知灼见的“底线思维”。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保证体育后备人才源源不断涌现,中国体育也探索过体育青训的教育模式,即以高等院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为龙头,建设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青训模式。也就是说,保持体校青训体制不变,教育部门逐步为体育部门的运动员培养构建一条运动训练与大学特招相结合的“特殊通道”。但是经过多年努力,对于足球项目而言,这种高校高水平招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原因,一是招生规模有限;二是高校条件有限。其结果是,真正的青训体制没有建立,高校招生高水平足球员政策成了少数退役运动员的“收容站”。
事实上,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是竞技运动顶层精英人才的涌现需要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教育、体育部门人才培养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家长的期待,不能保障运动队员生涯发展的基本需要,涌现精英人才的人才塔基就会“坍塌”。中国足球高水平后备队伍始终建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在足球產业尚不发达的背景下,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抓住这个核心问题,《意见》再次提及“高校高水运动队建设”话题。《意见》第20条提出,“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意见》第30条明确,“研究制订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
如果此机制能建立起来,意味着将搭建一座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成长、成才的“立交桥”:运动员不仅可以进行专业的训练,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最理想的是,高水平运动员与大学生的身份可以切换。当然,前提是这些运动员要接受法律规定的国民教育,具备基本的入学条件。

3.中国足球改革向校园足球提出了“应对需求”
进入2021年,中国足球改革引发激烈争议。从表面上看,是中性化命名、去金元化等新政导致的,实际上,职业联赛遭遇重大挫折的根源是中国足球改革严重忽视足球规律、忽视教育规律,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一个时期以来,足球改革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情况是足球后备人才严重不足、梯队建设严重不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不是真正的职业联赛。从经济活动角度看,支撑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是企业的广告,因此,中国足球是“广告足球”。但调查显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退出的资助企业有200多家。“广告足球”的性质决定了中国职业足球抗风险能力低、可持续性差的特点。
中国足球危机的真正问题是足球青训日益萎缩引发的人才危机。具体来说,从全国的情况看,体校专业体制因为成本高、周期长,尤其是“只计算1块金牌”的政府考核政策等原因,部分地区取消了足球项目。而足协的俱乐部梯队体制则形同虚设,由于追求急功近利的成绩,大部分俱乐部没有真正落实规定建设的系列梯队,他们认为“用钱购买远比自己培养速度快、效益高”。
2021年,一则《中国足球青训将迎来颠覆性变革》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指出,中国足协主攻U16及以上赛事,U15及以下赛事以体教融合赛事为主体。中国足协鼓励各职业俱乐部的梯队球员及社会青训单位学员,参加由校足办与中国足协共同主办的各级体教融合足球赛事(计划统一赛事名称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尤其是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国足协近期主办U系列比赛,主要针对高中U16及以上,U15及以下以体教融合赛事为主体。2021年度,U15、U14及U13这几个年龄段是体教融合改革的重点年龄段,鼓励俱乐部优先将梯队(或部分球员)分散或集中到几所或一所初中参加相应的“体教融合赛事”。鼓励俱乐部与高校合作,尝试将俱乐部预备队(或部分球员),分散(推荐)或集中在几所或一所高校中。如果达到参赛累计时间、人数要求则视为相应梯队准入建设达标。
不可否认,这是足球青训体校专业体制、俱乐部梯队体制“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举,是改革危局之下不得不寻求教育部门支持的应对举措。但是通过《中国足球青训将迎来颠覆性变革》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今后足球青训的基础主要依托教育部门。这呼之欲出的校园青训体制可以描述为:足球后备人才在普通学校上学,足球青训队伍建在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有通畅的升学通道。在此期间,足球后备人才可以进入职业体系,去当职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当不成,则边训练边学习。文化成绩好的,去考心仪的大学,将来成为有足球特长的医生、律师、公务员、工程师;文化成绩不太好的,依靠普通高校“特招”和体育院校专业“托底招生”进入高等院校。这就是中国足球青训的校园融合体制,即体教融合的训练与升学相结合的“立交桥”体制。这样,再加上体校专业体制、足协(俱乐部)梯队体制、社会业余体制,就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足球青训完整体系。

三、新时代校园足球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需要更多的政策和专业支撑
从发展趋势来看,培养足球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校园融合体制,将成为一股改革的力量持续推进。事实上,从日本成功的青训经验来看,改革值得去试一试。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从中国足球的征战历史看,真正从校园走出来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凤毛麟角。为了保证校园足球能够培养出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从多方面发力解决这些问题。
1.可执行的体教融合机制亟待构建
足球青训校园融合體制的建设,其重要依托是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构建。其目标是以系统性的深度融合推进青少年体育整体发展,是要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主解决体育部门面临的问题,再也不允许竞技体育体系脱离国民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了改革政策,期望解决体育、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的不融合的问题。从足球发展角度来看,在建立足球青训校园融合体制过程中,应设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为有权威的行政机构且赋予明确的行政职责和职能。同时,开展统一的青少年足球赛事,进行统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注册,实施统一的青少年运动员等级标准认证等。
2.升学通道的构建需要破除政策障碍
建立校园融合体制,关键是要建设优秀足球人才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布局合理、接续有序的升学通道。经过5年的努力,教育部完成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但这一布局限于教育部门内部,不包含足球优秀人才培养的其他机构。困难的是,即便是这个布局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完全落实。教育部门的划片入学、禁止特长生招生等“一刀切”政策阻断了优秀足球人才的升学通道。
3.各自为政的部门利益与业绩考核将阻碍融合政策的推进
就足球而言,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足协机构都对足球有行政意义的管理职责。不同部门、机构的存在,如果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一体化设计”,明确职能、职责和主业,实施合理的分工,就是不能融合的体制障碍。新体制要建设,传统体制还不能退出,融合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体育部门、足协机构掌握专业、职业的赛事权,有固定的财政支持,还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而教育部门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校园足球的普及,有限的专项资金也只够用于普及推广、业余训练和传统赛事组织,不足以支撑全国高水平足球队伍的训练和竞赛。
更重要的是,受限于人事制度的各种规定,大量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体育部门和足协机构,人力资源共享是较大的问题。因为按照现行的部门绩效考核的方法,难以打破各自为政、各为其主的利益格局。高水平学生运动队员培养补偿机制等政策的缺乏,更增加了体教融合体制的建设难度。
4.普通学校尚不具备与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相匹配的基本条件
建设高水平足球队、开展专业足球训练、参加高水平足球竞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学校以外,中国大部分中学、普通高校还没有涌现能比体校专业体制、足协梯队体制更好的训练基地和训练团队。
高水平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涉及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要被随时应用到训练、比赛、康复和监控等各个环节。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需要分工细致的专门负责足球技术、战术、体能和心理训练的团队。从人员方面来讲,要有主教练、进攻教练、防守教练、守门员教练、体能师、康复师、心理医生和数据分析师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不能迅速将现有高水平训练资源共享或者配置到学校,那么校园融合体制要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将会是一个漫长过程。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