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让勤俭节约精神代代相传播

尊敬的党组织:

在最近的学习中,看到互联网上对于教科书上袁隆平爷爷介绍的变化这一话题的讨论,再一次触发了我对珍惜粮食的思考。

小时候经常被爷爷教育:“米饭都是农民伯伯一滴滴汗水浇灌出来的,要节约粮食,禁止浪费。”在吃饭的时候但凡被爷爷发现饭桌上掉了一粒米,碗里剩下了一粒饭,等待我的注定是手心挨板子。爷爷就这样,用他手中的棍棒和犀利的言辞尽自己所能让一粒粒粮食不被人为地浪费。相信大多数人也都被长辈教育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也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一没有粒米饭能“活着”离开我的舌头。

进入大学后,每一次聚餐,每一次聚会,都必不可少的出现或多或少的浪费,眼睁睁地看着没有动筷子的粮食直接倒进垃圾桶,我始终开不了要打包口。作为全球人口大国,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不容小觑。据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该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机构调研显示,近年来,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商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许多人由“能吃上”、“能吃饱”发展到注重“吃什么”、“怎么吃”。久而久之,粮食不再只是生存之需。有人在饱口福的同时还要饱眼福,狂点一桌子菜只要能让餐桌看起来热闹,就算吃不完也不可惜;也有人会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而大摆宴席,宴请结束后留下满桌残羹剩饭;更有甚者,不满足于自己吃饭,还喜欢看别人吃饭,于是各式各样打着“大胃王”噱头的吃播自媒体应运而生,催吐、浪费严重、误导消费等行为层出不穷。

疫情期间,一些地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了封闭等情况,网络上奉劝大家开始屯粮的言论也曾甚嚣尘上。释放这些言论的人或许不知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对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都稳定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之上。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大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从国内看,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生产仍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大等挑战。

从国际看,受世纪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博弈、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等叠加影响,严重冲击着全球粮食安全,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性增加,饥饿人口急剧上升。

从本质看,餐饮浪费观亦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践踏,违背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以上情况都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抵制这些不良风气、力戒奢靡之风,树立珍惜粮食、敬畏食物的理念,营造崇尚节约、禁止浪费的氛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势在必行。

珍惜粮食,是敬畏自然的体现。面对大自然,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敬畏感和亲近感,视天地为衣食父母,这是一种极高的生存智慧。大自然赐予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条件、农耕文明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但,地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果无度索取和浪费,必会破坏人类生存的根基。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方可有备无患、心中不慌。

珍惜粮食,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人种粮,粮养人。一粒种子,经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终变成口粮。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勤劳,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让中国人“粮满仓”;节俭,让中国人“食有余”。今天,我们虽然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历史,但即使粮食连年丰收,也不能随意糟蹋粮食。珍惜粮食,就是体恤人力,尊重劳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朴素的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不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做到,在生活优渥的时候更加需要坚守。当节俭美德、节约行动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作为党员发展对象,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严要求,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此致敬礼!                 汇报人: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