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先进事迹材料|坚守梦想三十余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XXX,男,汉族,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齐鲁名校长,现任东明县第九小学校长。他始终秉持“让儿童过好每一天”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必须秉持儿童立场,不仅关注儿童的智力成长,更要呵护儿童心理的、身体的、兴趣的自身规律,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价值的儿童教育。他坚信,教育是一件慢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追求立即的、快速的结果,只有厚积薄发,方能水到渠成。XXX每天围绕学校管理与课程构建,孜孜以求,勤于笔耕,乐于研究,撰写的教育专题论文,在《山东教育》《山东青年报》《教育文摘》(周刊)《好家长》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0多篇,主持并承办的国家级课题《“诗词曲文诵读”试验与研究》,现已结题。2020年9月,他被选为省创新教育学会理事,曾多次作为特聘专家组成员,参与学术研讨、学校基础教育督导等工作;曾多次参与省教育厅主办的“县区教育扶贫”培训工作,受益教师近万人。一路走来,他青丝斑白,情怀不减,回首坎坎坷坷的教育经历,“写满”了许多成长故事。

拿捏“评价”之度

XXX在1989年7月师范毕业后,一脚踏进了乡村教育行业。当时,最头疼的就是班级管理。整天做着“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但仍旧管不好那帮“熊孩子”。问题出在哪?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潜心攻读“家训”方面的书,仿照《朱子家训》,就“课间活动、课前准备、读书要领、作业规范”等几个板块,各制定了5条班规。每天引导学生读一读,做到时时警醒、规范执行。不到两个月,学生“躁气”少了,“文气”重了。就连几位“桀骜不驯”的“狂生”,也能安心读读书!欣喜若狂的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儿童“修身、治学、处世”之道的修炼,不是喊几声,批评一顿那么简单。如果说简单粗暴的管理叫“武而化之”,那么教育,他更倾向于教育是一种“教化”,是一个助力生长的过程。后来,XXX把这种“聚焦”之后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叫作“教而化之”。“教而化之”需要结合学情,拿捏教化之度。譬如,学校评价方面,评价就是引导,引导的“量”与“度”,就是如何引导教师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拿捏的关键。2017年9月份,XXX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号召全体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之后,他决定解放教师,淡化教师的“量化考评”,把“教、学、评”的义务与权利还给教师。同年10月底,他启动了期中“板块式”评价改革。特别是语文学科,同年级教师组成监测团队,会同家长、学生代表多次研讨,本着课标要求与孩子意愿,从“生字过关”“经典诵读”“课内外阅读”“生活习作”等四大板块内容进行监测。那次考试,历时整整一周。考试尊重真实学情,考题内容灵活变换,考不及格的孩子可以申请重考,不满意自己分数的孩子也可以申请重考,优秀的孩子可以正大光明地扮演“主考官”的角色。不想在教室考,可以把考场搬到操场的树荫下。开卷、闭卷、口试、演讲、展示、闯关等等,考试形式多样,考试创意十足,受到师生家长广泛赞誉。一次考试,由“统管”到“放权”,极大地调动师生参与的热情,孩子在考中学、学中考,虽说整天忙忙碌碌,但是广大师生实实在在品尝到了“有趣”“自主”“进步”的味道。学科“板块式评价”获得了极大成功。而这成功的背后让XXX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就是尊重,就是研究教师实际、研究学生实际,拿捏好管理,或者说评价之“度”,把管理中的每个细节都做到师生的心坎上。怎么教?老师说了算;怎么学?学生说了算。在XXX看来,美好关系的建立,是教育发生的前提。保持好奇,拥抱真实,拓展边界,教育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生。

巧借“社会”之力

把“教、学、评”的权利下放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困扰着XXX。教师仅凭责任与自觉,行吗?学校又该怎样引领并约束教师呢?在他心中,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鼓舞和成就。于是,XXX开始了新的探索。东明县第九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学生大多来源于不同学校,成绩并不理想。第一学期,学校为了加快发展,制定了考核细则,对每一位教师工作进行量化:每学期教案不少于xx课,听课记录不少于xx篇等等。“精细化”管理到了极致就是灾难。对照“细则”考评,人成了“细则”的工具;老师戴着镣铐“跳舞”,成了履行义务的“工具”;学生忙于应考,成了制造考分的“工具”。学校把“人”变成“工具”,完全背离了教育初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XXX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学校现状,进行新的办学模式。在一次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座谈会上,针对“师德师风如何落地”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XXX领悟了“政府投资,社区办学”的内涵:学校是社区的一部分。如果把课堂看作“阵地”,师生就是一线的“战斗员”,学校和家长就是“后勤”。如何引导家长走进学校参与管理,走一条家校共育的新模式,则是突破管理瓶颈的一大举措。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成为学校必须思考的大问题。家长从事不同职业、来自社会方方面面。请这么多家长来到学校,这本身就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倘若把事情办砸,引起教师的声讨与不满,怎么办?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XXX。2022年12月8日,学校分年级邀请全体家长召开了“第一届家长开放日”活动,围绕“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活动辅导、师德师风”四个板块进行。家长通过听报告、观课、查作业,零距离与教师座谈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情况之后,无记名对老师进行了评议。评教评学活动大获成功。至此,XXX找到了一把突破管理瓶颈的钥匙。如今,家校关系更加和谐。特别是学校家委会成立之后,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帮助老师解决许多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为让每一位孩子爱上读书,家长自发组织起来,为孩子购买“同一本书”;冬天刚到,就为学生配送棉坐垫;阴天下雨,许多家长自发到学校大门口疏导交通 ……家长评学、评教活动的深入开展,转变最大的就是老师。“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口头禅”。他们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了,从教热情更加高涨了,教师之间更加团结了。自然而然,“师德师风”践行也就真正落地了。县第九小学巧借家长之力,步入了社会化办学之路,开辟了办学新模式,唤醒、鼓舞、成就了众多家长,与学校一道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咀嚼“经典”之根

近年来,XXX有意搜集教育成功人士书籍,像魏书生、李镇西、于永正,后来又购买了《爱弥儿》《教育哲学》《后现代主义》等教育名著。他希望与经典对话,以书为友,以史为鉴,从经典中汲取教学教研与学校管理的养分。一次教研活动开始前,XXX发现一位青年教师坐在椅子上,左手抓着书,右手的食指不断地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只是不知在说些什么。他就赶忙凑上前去,坐在旁边问:老师,您看什么呢?“陶继新的书。不孬,你看看不?”老师脸上绽放出爽朗的笑,一边说,一边把书递给他。XXX一看,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黑白版的封面人物笑容灿烂。快速浏览后,XXX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本书解决了XXX三个困惑。一是为何要读书?——生命的提升,心灵的快乐。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我们让经典进课堂,不避深奥,关键是能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老师、学生能幸福地读起来!于是,在XXX的倡导下,学校围绕年龄“越早越好”、文本“越古越好”、内容“越深越好”,采取“点拨渗透”的理解原则,确定了“读什么、读多少、如何读”等诸多问题。二是要读什么书?——大浪淘沙,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历经多年经典诵读教改实验,加之论证,XXX解决了“诵读”选本问题。一年级诵读由学校编写的《少儿国学诵读》,里面有《三子经》 《弟子规》《诗经》等精选内容,及较为简单的五言、七言诗词、民国小古文等部分内容;二年级重点诵读《道德经》;三年级诵读《学庸论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四年级重点诵读《少儿必背古诗词》(叶嘉莹选本);五、六年级则是《古文100篇》(两本)、《一天一篇小古文》(四本)等。三是怎么去读书?——激发兴趣,我要读。每日上午的7:30-8:00,为学校晨诵时间。晨诵小课主张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温故:即采用“闭环式复习”法,每天新授之前,温习5课;二是新授阶段解决好“两读”问题:(1)读正确(流程为:听读--教读--齐读--指名读);(2)读熟练(流程为:对读--高低声读--歌诀体--吟诵等,以突出“花样”诵读的趣味,要求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三是中、高学段,掌握好理解的“度”,以“点拨”与“渗透”理解为抓手,抓住共性的、重难点的字词,进行师生互动式的理解,诵读为主旋律,理解是诵读的辅助手段。学校的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学生慢慢有了可喜的小变化。在XXX看来,这是重视规律、寻找规律、尊重规律的结果。XXX说,“与圣贤对话,让我开阔了心胸,淡泊了名利,养成了与世无争、谦虚好学的处世态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爱上经典、传承经典,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者孜孜以求的责任与义务。”

调和“教学”之法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创造性的展开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法。这种不起眼的小战斗,为夺取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XXX学校的课改亦是如此,总在探索中创新、在尝试中修正,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偏方”。学校实行的“两抓一带”就是其中之一。每次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研讨时,XXX都在强调如何提取自然段中的“中心词”,如何聚焦“人物”。他发现仍有一部分教师一直跟不上“拍儿”,找不对“点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XXX苦苦思索。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说到了“圆”。他突然间发现,地球是圆的,花朵是圆的……许多看是不圆的东西总能找出一个近似“圆点”的东西,这就是“球形理论”的圆和思想。“圆和思想”启发了XXX。所有文本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圆,解读文本就是由“圆球”至“圆点”的探索过程;构思文章则恰恰相反,就是围绕一个“圆点”,快速构建“圆球”的过程。在他的引领下,学校教师进行广泛思考与教学实践,终于探索出了“两抓一带”的神韵肌理。“两抓一带”作为快速读解工具,其“两抓”为: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主体,即“谁”(写的是谁:人、事或物);二是抓住文本中心词,即表示动作的词语。“一带”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带出中心词的连带成分,使之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方便规范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二是有一个个自然段的段意带出逻辑段的段意,再由逻辑段带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枝啊,绿了。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用“两抓一带”法读解就是,一抓“人物”——“柳树(主要人物)、春雨和春风(次要人物)”,进一步整合为“柳树与春天”;二抓“中心词”—— “洗澡、梳头、捉迷藏”,进一步整合为“醒了”,去掉拟人化修辞格,为“长叶、飘絮”。由“两抓”,“带”出的段意为:春天来了,柳枝长叶、飘絮了。学生一旦学会并掌握这一读解工具,就会很快“读出”文章主要内容,自主概括并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长时间运用“两抓一带”工具,学生就能快速触摸到文章“骨架”,精准品味出文字表面及背后所蕴含的主要思想。“两抓一带”助推老师能够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海量课外阅读,真正实现了“把课内外自主阅读权利”还给孩子的目标。现今,县第九小学积极实施了“品质课程”。办教会儿童学会自育的教育,叫学校有“品”;拥有教会儿童学会自学的教学,叫学校有“质”。学校的“品”与“质”的内涵就是教方法,给工具。在“品质课程”的引领下,除“两抓一带”之外,XXX还带领老师们构建了语文诵读令、五点观察、意听意记等诸多学科工具,引领师生不断成长。

育人“项目”之魂

庄稼不是风雨的逼迫不会成长,小草不是严寒的逼迫不会积攒力量。人都是有惰性的,看过戴尔卡耐基的书《人性的弱点》,XXX更加确信这一点。很多时候,别人不“逼迫”,不推你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潜能有多大。靠什么推一把?XXX进行了“项目化”尝试。他积极推进教师管理细则修订,明确提出“能量化级部的坚决不量化班级,能量化班级的坚决不量化个人”学校管理原则。基于这个原则,XXX立足学科级部,深化团队管理,把校本教研、板块评价、教师技能大赛、班级卫生、纪律等诸多工作大多采取“项目化”管理、捆绑式运作,鼓励教师凝心聚力,把每一项工作都看作是一个项目化工程,在级部领导带领下,依据个人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互相鼓励,以实现携手共赢的目标。他还依据学段与学科,围绕教师学习研究的“共性”,启动了级部“培训学习”项目化、小问题小课题项目化、家校实践性作业项目化等诸多“团队一起走”工程。项目化学习、项目化管理,甚至连备课也走了项目化路线。如今,“项目化”几乎成了县第九小学的一道靓丽标签。

尾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XXX的成长经历,大多是学校课改“逼”出来的。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逼迫”着他天天读书;“逼迫”着他发现问题;“逼迫”着他处理问题;“逼迫”着他创新解决问题;“逼迫”着他不断反思,不断登台展示……多年来,在不断的“逼迫”之下,他养成了思考问题、诊断反思、课外阅读、吟诵经典的习惯。逼迫如弹簧,越逼人越强。课改的困惑,管理的“刚柔”,人生的“哲学”,说到底都需要围绕“学校发展、孩子成长”这个根本徐徐展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孩子一个幸福、积极、向上的童年,这是XXX成长故事的起点,也是终点。如今,来到县第九小学,开启了他个人成长故事的新起点。XXX表示,他将以校本化课程为引领,以板块化评价为抓手,以项目化管理为保障,全面践行“让儿童过好每一天”的教育理念,不忘初心、励精图治,勇于创新、开放办学,全力将县第九小学创办成一所教师舒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特色优质学校,实现自己最初的教育梦想。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