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案例范文: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位于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因“荒芜”而得名。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从上万名荣军战士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自部署下拉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随后,有 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陆续投入到北大荒建设之中。一代代农垦人历经70多年不懈奋斗,从昔日的北大荒到今天的北大仓,努力刷新增产数字的背后,是北大荒精神激发的磅礴伟力。其内涵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一代代农垦人持续发扬这种精神,以一片赤诚之心回馈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史诗。



2018年9月25日,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墙壁上的老照片,指着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照片说,她就是壹元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并感慨道,“北大荒能有今天不容易啊!”“真是居功至伟!”黑土地上孕育锻造的北大荒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
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立身之本、传家之宝。
1945年12月28日,伴随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党中央作出战略北进的重大部署。1947年,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第一批荣复军人踏上北大荒土地,升起军垦的光荣旗帜,撒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垦事业的首颗火种,拉开农业机械化建设事业的第一犁,创建第一批公营农场,唤醒沉睡已久的荒原。
北大荒开发初期,有学者如此描述此地的自然环境:“这里是寒冷的世界,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每逢‘大烟炮(指大风、降温并伴有降雪的天气)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狼沉尸于河谷。”放眼望去,茫茫雪原如同一张白纸,伫立于蓝天和大地之间的拓荒人,几乎没有什么物质条件可依托、没有什么外力可借用。要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首歌谣是拓荒人在北大荒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没有住的地方,就砍木条打土坯建“马架子”当住房;没有农业机械,就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耕地;饿了掏把黄豆吃,渴了就喝堑沟水……农垦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
电影《老兵新传》讲述了转业军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在北大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农场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参加过抗日战爭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老兵周光亚。1947年12月,他带领79名先遣人员,挺进北满荒原,创建了通北机械农场,后改名为赵光农场。他们找到日伪开拓团遗留下来的一处残破炮楼栖身,借来门板,割几捆小叶樟塞上窗户,地面铺上羊草,和衣而眠。野外白雪茫茫,冷风呼啸,室内四处透风,寒气逼人,他们风趣地称之为“五风楼”。就是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兵们,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硬是在荒原上扎下营盘,站稳脚跟,历尽千辛万苦,开垦出万顷良田。
艰苦的居住环境固然使人难以忍受,但战士们身体的伤残更让人忧心。1949年10月,在吕梁山同日军作战时左臂致残、右眼失明的抗日英雄郝光浓带领百余名荣军战士在嫩江流域建起荣军农场。在寒冷的冬天,这里的冻土层厚达一两米。脸和手被冻伤、脚指甲甚至脚指头被冻掉的事时有发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战士们以苦为荣,不顾疼痛,默默耕耘。为了积肥,荣军战士们搭配编组,眼睛看不见的抬担子,腿脚受伤的跟着捡粪。身体上的伤残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独眼硬汉郝光浓的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茫茫草原,凛冽秋风。扶犁东野,汗珠挂胸。丰衣足食,幸我老农!”战士们在困难和挫折中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展现出早期拓荒人艰苦奋斗的英雄本色。
北大荒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创业者的汗水,创业不仅需要艰苦奋斗,更需要争分夺秒。农业生产对季节性要求高,错过一季就会失去一年的收成。在垦荒初期,各垦区拖拉机凤毛麟角,连畜力都极为紧缺。在宝泉岭地区,解放一团的农垦战士硬是凭借着一柄柄镐头、一把把铁锹,依靠人力开荒超过万亩,为当年种粮种菜创造了条件。在八五零农场,由于地处低洼地带,现有的开荒机械无法作业。老红军兼场长余友清,率先带头试验人拉犁开荒。刚开始时50人拉一台双轮单铧犁,但效率极低。他们想方设法改进方法、改装犁具,采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工作效率明显提升。此后,在周围几十公里的荒原上,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号子,场面十分壮观!战士们争分夺秒地创业,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作风,表现出高昂的创业斗志。

勇于开拓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的意志品质,也是北大荒事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北大荒人正是以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北大荒的土地、水利、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种类繁多,但历史上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比很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捆住了垦区发展的手脚,所以,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早在1947年,来自延安的青年干部陈重按照中共中央北满分局指示,于当年11月在安达县萨尔图地区创建黑龙江第一个畜牧场,主要以发展羊和改良羊为主。20世纪60年代,为探索农牧结合,发挥草原优势,农垦部部长王震亲自部署,在八五一一农场建立以奶牛为主的试验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三江平原旱作物的渍涝问题,垦区启动以稻治涝的“种植革命”,充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大力发展井灌水稻,变水害为水利,使三江平原广大低湿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农垦经济发展缓慢,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局面和生存挑战。1954年创办的友谊农场在科学建厂、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垦区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把全盘苏式集权化的管理模式推向全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也日益明显。全国农垦系统从1967年到1978年连续12年亏损,总额达37亿多元,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改革,成为北大荒人的必然选择。
从1985年开始,北大荒的国营农场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垦区以此为突破口,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向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宣战!来自山东梁山县的青年垦荒队队员丁启运在江滨农场率先实行“统一种,分开管,统一收,分开算”的生产管理模式。1990年,他所在生产队人均收入从200元猛增至2000多元,全队站到垦区2000多個生产队的前列!至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起20多万个家庭农场,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在开拓精神的鼓舞下,北大荒人果断坚定地推行改革,并逐步大跨度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经济结构,充满自信地推进改革之路。
开发北大荒,不仅需要勇气、毅力,更需要科学支撑。从人拉犁杖、马拉播种机到拖拉机牵引大犁、运用卫星定位耕作、云计算技术精准管理,这片热土上不断创造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奇迹。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有一支著名的科学家队伍,包括“奶牛之父”张源培、电子机械专家桂体仁、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和冯紫俍夫妇。例如,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几十年来不懈努力,攻克了寒地水稻的种植栽培难关,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这些永远被人们铭记的名字,都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历史紧密相连。他们发扬勇于开拓、尊重科学的北大荒精神,以科学技术推动着垦区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这片黑土地。
开发促开放,开放促发展。打开垦区大门,把目光从黑土地向外延伸,放眼世界窗口,是北大荒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积极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及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打造“域外垦区”,拓展农业对外合作范围,努力提高自身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新时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国际化大粮商、参与全球农业竞争,北大荒人踏上“二次创业”之路。2019年底,近3万项行政事项移交,实现了由农垦总局向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平稳过渡。2020年12月,北大荒农垦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如今的北大荒垦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顾全大局
北大荒人在70多年的奋斗中始终视祖国需要高于一切,把强国富民作为铭记于心的最高追求,把胸怀全局作为一以贯之的处事风格,把服从大局作为恪守不渝的行为准则,高度团结,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推动北大荒事业顺利发展。正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作出的评价:“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发北大荒,粮食生产是主要目标。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一批批军队干部、知识青年、毕业学生,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先后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这里,辛勤付出、奋力创业,打响了这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艰苦战役。无论创业初期,还是在开发过程中,北大荒人不忘初心,始终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1960年,全国普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紧缺,为了多给国家上交商品粮,北大荒人守着自己生产出来的堆积如山的粮食,却用野菜、豆秸和玉米秸来充饥。正是秉持着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的信念,北大荒人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艰辛劳动,奉献青春乃至生命,把无数金灿灿的粮食献给国家和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荒人坚持团结协作、共同富裕的大局观,在垦区内部,在场县、场乡之间结成荣辱与共的特殊亲情。二九零农场二分场十八队联户家庭农场场长郭道桂,在垦区农业生产体制变革中,用互尊互爱、互相支援、团结协作的模范行动,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1985年春,垦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她所在生产队的农机具全部变卖给个人,有机户为无机户耕种土地实行有偿服务。承包方案公布后,一些壮劳力争着相互联合联户,剩下22个老弱病残职工和女职工没人愿意联户。关键时刻,郭道桂挺身而出,把他们拢在一起成立了联户家庭农场。她想在前面,干在前面,白天组织劳动,晚上检测粮温、制定第二天工作计划。几年下来,带领职工共向国家上交粮食300多万公斤,实现人均收入9000余元,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北大荒是在北大荒人共同努力下开发起来的,更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们时刻牢记着为国分忧的使命,把国家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作为对共和国母亲最真挚的回报。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成为重灾区,黑龙江垦区连夜制米,装满新米的列车驶向北京,2000多吨精制大米摆上超市货架,迅速稳定了首都粮食市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4万名员工通过不同渠道累计捐款4446289元支援抗震救灾;5月23日晨,满载北大荒人深情厚谊的2400吨赈灾大米专列由哈尔滨发往四川灾区。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后,为保障粮食供应,49辆满载3000吨三江平原大米的专列从佳木斯站发出,开往疫情防控一线湖北省孝感市。70多年来,北大荒人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高尚情操,也是北大荒精神的最高境界。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战斗英雄在听到党中央的召唤后,毅然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身到北大荒开发建设中;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北大荒。在北大荒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印刻着北大荒人奉献的诗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录着执着、创造着奇迹。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有12900多名建设者长眠在这片黑土地上,实现了他们献身、扎根北大荒的铮铮誓言。在开垦荒原过程中,有的同志被茫茫沼泽吞噬,有的在洪水中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生命,还有的为排除哑炮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
黄振荣是八五二农场的创立者,当过冯玉祥将军的警卫,参加了1933年宁都起义,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万里长征、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朝鲜回国后又率部奔赴鹰(潭)厦(门)铁路建设前线。1955年奉命携妻带子来到北大荒,住進用泥巴和树枝搭成的马架子房里。1956年3月,他率领一支铁道兵转业官兵进入完达山以北地区开荒建场。在创业的艰苦岁月里,他率队深入茫茫林海雪原,多次击退狼群围攻,勘察荒原,布点建设。在6月1日举行的开荒典礼上,王震将军宣布八五二农场成立,黄振荣被任命为场长。他们当年就开荒20万亩。1957年继续开荒,达到耕地51万亩,成为当时铁道兵农场中规模最大的农场。1958年继续扩大到60余万亩,建起7个农业分场。并先后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一次,他高烧不退仍坚持工作,医生含泪说:“你这样下去会死在这里的!”他却笑言:“若死在这里,我革命就成功了!”1968年1月26日,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后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3岁。他来时地无一垄,死后却为北大荒留下76万亩良田。
北大荒雁窝岛烈士陵园的一块墓碑上刻着一个叫罗海荣(原名张海荣)的名字,他是第一位牺牲在这里的北大荒人。1958年,他响应开发北大荒的号召,经5次申请后,转业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雁窝岛)一队。当时,因天气转暖导致陆路被淹而断路,雁窝岛急需的油料运不进来,农场领导便决定成立水上运油队,把油桶放到水里,由人推着进岛。1958年8月16日,水上运油队10多个人开始涉水过河,罗海荣主动申请负责殿后。刚开始大家还能听到油桶碰撞的声音,但后来逐渐听不到了。中途休息时,等不到他,大家赶紧回头去找,直到凌晨才在一处河湾里发现了其遗体和油桶。他是因为油桶太重,水流太急,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的。在追悼会上,大家才知其妻已怀孕,他却再没机会看一眼孩子。
北大荒人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是他们热爱北大荒的具体体现。这不仅仅表现在创业者的奉献,还涵盖了后继者的奉献,他们喊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庄严誓言,以民族振兴为重,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把青春与梦想都献给这片黑土地。“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成的业绩我们创”,这是第二代北大荒人、浙江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1969年,她来到雁窝岛,被分配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一队畜牧排当饲养员。一次往外运粪时,一大块粪冰从车上掉下来,她急忙用双手接住抱回车上。当地人连连称赞:“这姑娘有出息,从城里来的,还不怕脏。”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治疗方法,还学会针灸和用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畜牧卫生员。就在她忘我工作时,病魔已悄悄向她袭来。1975年初,陈越玖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晚期。动手术前她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手术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最后一刻她对家人说:“转告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历史不会忘记,荒原可以作证,这些在黑土地上生活过、战斗过的英雄们,曾以怎样的纯真和赤诚,不畏艰辛投入到干事创业的艰难岁月中。他们与北大荒相依相伴,胼手胝足地开荒拓疆,改变着山川沼泽,创造着奇迹。早期的拓荒者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今天的北大荒人,接力传承着北大荒精神,为把这里建成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农业领域航母”、新型粮商、“中华大厨房”,正在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