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随笔:千年古镇和村历史的探源与追忆

范文: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读到这首诗,便想起我的故乡——千年古镇和村镇。我自1976年离开这片热土,已过了半个世纪,故乡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风土人情、文物建筑等,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隐现,也经常在梦中遇到。如今,我已近花甲之年,根据我的记忆及参考相关资料写了此文,赠给后辈,目的是让青年一代了解故乡,热爱故乡,为建设美好的家乡做出贡献。
 
一、从古镇“得名”写起
据传说,早在1500年前,在和村这块土地上还没有和村这一个名字,只是在和村东南端住着几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他们在这里男耕女织,繁衍后代,因此地距响堂山八华里,自称“八里庄”。
公元550年,北齐王朝文宣帝---高洋,经常往返临漳与太原之间,北响堂是必经之地。他为了中途安息,避暑传播佛教,便在此大兴土木,修建行宫。修建行宫工程浩大,从外地征集了大批劳动力,长期驻扎在“八里庄”。到隋末唐初,工程完工后,有一部分人在此落户。当时,方圆百余里的善男信女,纷纷到此烧香拜佛。尤其是每逢庙会,上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外地商人看到人流量增加,便纷纷到此进行商贸活动,“八里庄”空前繁华。
隋唐之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不少移民,八里庄人口逐渐增加,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到唐代公元618年,便形成六个自热村。
按姓氏命名的有:何庄、曹庄、杜庄;按方位命名的有:南头(东、西和村)、东庄;按先后顺序命名的有:后连庄。先辈们为使六个自然村和睦团结,总称为“和村”。需要说明的是,相传和村建于宋代,是由风林带店孟庄口、贾合沟等合二为一而得名。

 

二、古镇古建筑与历史名人
1、响堂石窟与高欢陵。
北响堂经过北齐、隋、唐、宋、元、明、清七个朝代修造。在鼓山半山腰开凿了石窟10座,大小佛像4300多尊。山下有气势宏伟的常乐寺和白塔,西侧有占地10亩的碑林。
公元547年,北齐王神武皇帝病逝山西太原,他的儿子高澄将其灵柩一面公开虚葬于临漳,一面又密葬于北响堂大佛寺洞北侧洞顶。高欢后代为防以后有人盗墓,将所有工匠杀死,结果还是被一个石匠的儿子走漏了风声。
隋唐以来,高欢的墓多次被盗。直到20世纪40年代,高欢墓再次被盗。
 
2、古镇府君庙与崔珏。
和村古镇府君庙坐落在何庄与曹庄之间(如今由和村镇中学占用)。该庙坐北朝南,庙的气势庞大,庙前有两个大石狮子,庙南面的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拱大桥,这座古庙是为纪念唐代名人——崔珏修造的。
据史料记载,崔珏,字子云,今山西古城县人,随仁寿元年入朝。唐贞观年间,常任大夫,兵部员外郎。643年,任滏阳县令。两年后,迁卫县令。公元646年,升蒲州刺史兼河北24洲采访史。
崔珏在位期间被后人称为“昼理阳”、“疸理阴”的大清官,为朝廷尽职尽责,功勋显著。曾受到唐主李隆基的嘉奖,受到历代皇帝賜封称其为《除妖之神》。武安平调有一部戏《崔府君断虎》就是为其歌功颂德的。
公元649年,崔珏去世,享年64岁,其子孙遵照其遗愿,将其安葬在和村西北二里许,曹庄有座府君坟就是崔珏的墓地。
 
3、常乐寺石碑与李大官。
在北响堂常乐寺内,有块石碑记述着明代李以唐大官生平事迹。李以唐是和村老李家历史上出现的一位级别最高的官。
李以唐公元1567年出生在和村南头(现在西和村)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好学,其母时常教会他:将来一旦有一官半职,要爱护老百姓,不要乱花钱,一定要为民办事做清官。
公元1583年,李以唐考中进士,出任金乡县县令,后升监察御史。他多次向皇上劝谏,减轻地方矿税重敛,为此触怒了神宗皇帝,将其调任浙江地方官。
李以唐虽居大官,很守孝道。在丧亲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他在家乡办学校,亲自为家乡子弟授课,受到乡亲们的赞扬。
公元1603年,李以唐病故,享年36岁,安葬在和村西南角一块坟地(今轧花厂西南),李大官坟在当地老少皆知。
 
三、各路神仙落户古镇
由于和村古镇环境优雅,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不仅吸引许多能仁志士前来开厂办店,更有趣的是各路神仙也看到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落户”。如:古镇东阁供奉的“玉皇大帝”;古镇菩萨庙供奉的“菩萨之神”;古镇东大庙(小寺)供奉的“奶奶之神”;何庄关爷庙供奉的“关圣君之神”;和村老爷阁供奉的“南京老爷”;和村北圈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爷”等。值得一提的是和村“吕祖庙”旧址是和村东大队供奉的“吕祖爷”。40年代,我曾祖父曾参加了对该庙的重建工程。
 
使我影响较深的是和村南大庙(旧址在和村法庭),在我老家对面,庙内供奉的是“老三爷”。我爷爷40年代曾在该庙“首坊社”当过“社首”。该庙的特点是庙前有24层台阶。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该庙“老三爷”显灵降雨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小时候,父亲曾经多次给我讲和村各个庙宇泥塑神像、石雕佛像,是如何雄伟壮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堪称件件“艺术佳品”。可惜这些艺术佳品于1937年,曾两次遭日本飞机轰炸。随后又遭两次运动破坏,现已所剩无几。所幸的是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两座古戏楼。
 
四、古戏楼与地方戏
和村南戏楼(旧址在和村南头原信用社)与和村南大庙相对,坐南朝北,距我老家约50米。著名平调表演艺术家武鸿凤第一次登台演出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就在这座古戏楼上。随后她演过许多古装戏,如:《桃花庵》《三上轿》《铡赵王》等。和村北戏楼与何庄关爷庙相对,坐北朝南。30年代,曾重修比南戏楼新鲜许多(旧址是和村旅馆)。早在3 0年代,武安地方戏第一代女演员——焦秀英,人称“天下迷”,就是从这个古戏楼走红的。她的第一部戏是《反长安》。演出后轰动周边地区。该戏楼以演武安落子为主,经常上演的戏有《送闺女》《抱灵牌》《吕蒙正讨饭》等。
 
五、古镇商业街与“老字号”
早在1949年前,和村镇与阳邑镇均属河南省武安县管辖。当时有句顺口溜:和村街三里长,北有武安城,南有陶瓷乡(彭城),西靠太行山,东临北响堂。可见和村镇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从和村街三里长市面看,店铺林立,行业齐全。较有名气的“老字号”店铺有数十家。如:“同和好”杂货店、“天庆恒”调料店、“日升昌药店”、“和太昌”布店、“庆和永”京广百货店,上述商家均在南北圈之间,这是条商业街,也是劳务市场。有南圈至北圈,“打工的”上了万之说。
 
走出北圈便到了何家庄。何家庄店铺“老字号”主要有:“福和兴”豆腐店、“长泰泉”酒店。这是和村规模较大的酒店(旧址在和村房管所)。50年代初,迁往邯郸组建邯郸大曲酒厂(现邯郸丛台酒厂)。另有上酒店,下酒店。我外曾祖父王和友曾是该酒店股东。
从和村众多的商贾店铺中看,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源茂盛钱庄”,这是和村唯一的一家金融企业。当时,该企业总资产有多少不清楚,只知道后连庄半个村落与和村半道街商家店铺归该钱庄所有。此外,该钱庄在武安、磁县等地还有地产。我曾曾祖父李志祥曾在该钱庄当过管账先生。1938年源茂盛钱庄遭“一扫光”(临漳土匪)抢劫而破产。现在的和村工商银行就是源茂盛钱庄旧址。
 
六、古乡巨变绘新图
和村是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在1945年7月1日迎来解放。在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指示下,不久,便有三家国有企业来和村投资办厂。1946年原中央燃料部利太公司(四矿)在卧羊坡打井采煤。我爷爷李本全参加了打井工程,当了煤矿工人。
1947年,八路军某军工部在和村南头新房子(轧花厂)生产军用物资,外称“军工部”,1948年迁往山西。
1947年,安阳益华纺纱厂因战备需要,迁到和村后连庄北三里许,生产面纱。1954年迁往石家庄。
上述三家国有企业在和村兴建后,修通了铁路、公路,增加了外来人口,使当地传统产业和新型工业结合在一起,更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村传统集市、庙会更加活跃,常年人流,物流川流不息,其繁华程度已远远超过武安第一大镇——阳邑镇。
 
和村解放7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千年古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镇经济飞速发展,群众生活日益提高。祖辈们梦寐以求“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手机电话”理想已变成现实。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建设,围绕响堂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兴建了响堂水镇、国家湿地公园、“三古一源”等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和村古镇观光,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更加繁荣了地方经济,使古镇百姓过上了经济富裕小康生活。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