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溪民国调:三溪村景点故事解说词

范文:
 
古树高低屋,
斜阳远近山,
林梢烟似带,
村外水如环。

 
群山环绕处中间,形势蜿蜒带一湾。
一望清溪六七里,烟村排列两三环。
后有围林挡北狄,前依八百亩园田。
 
三溪村,一个隐身于繁华都市之中的古村落,身处中山东区东南角,村屋大都坐东朝西而居,风水景致宜人——村后有远洋城作为山墩以靠;左侧有大尖山护卫;右侧可一路延伸至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富豪山庄等城市地标;而村前案台“鎏金山”楼盘,宛如金盘献礼。
 
此村前绕一溪,由南往北而流,水出西北至北方。如此左水右倒,形成“三山一溪”格局,故名“三溪”。查对道家典籍喝形呼之“仙人献桃”,此格局可谓“三合联珠贵无价,玉带缠腰富贵局”,足见此村历代人丁兴旺,忠孝贤良,男女高寿,发福绵远。据该村历史记载,数代皆有后人移居海外,早年皆有华侨回村建楼,如今中西合璧的风格楼宇之景观,形成浓酽之三溪文艺情调与民国特色村落,人称“中山鼓浪屿”,实不为过。
 
明清至民国时代的青砖黛瓦、雕花窗墙与玻璃树屋、彩色门楼呼应合奏,随处可见岁月静好、闲适宁静的流年光景。苔绿青青石板路,斑驳岁月百年榕,浓荫蔽日之下的老人闲话家常与孩子嬉戏玩乐,属于乡情的记忆在此延伸、传递,而榕树头融入蓝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光静静流淌,而今天紧邻繁华城区的三溪村,已悄然出落为一处人文休闲的美丽乐土——网红餐厅、地方美食、历史古迹、创意工作室……成为小资、文青们饮食与文化的聚会首选地。
 
在距深圳120公里,距广州96公里,距中山市市中心不到2公里的三溪村,依然保有着往日平和的心态与秀美的景致,一段附有时间印记的青石板路依山势渐次升高,自东向西绵延两三公里,人们在此尽享融入清枝绿叶的安宁——走进三溪村,双脚最先接触的就是村里的石板街。乡间石板路大多是在清朝中后期或民国初期铺砌,石板材料主要来自村庄对面的尖石山,聘请梅州地区五华的石工李棣芳兄弟开凿,由村民合力抬回村中,再分步承建铺砌,历时多年。
 
如今行走在三溪村,村内的许多历史文化印记,都是海外华侨当年为家乡所作的历史奉献,也是共襄善举推进乡居建设的历史痕迹。三溪村落处于偏僻封闭的地方,四周没有宽阔的水、陆运输线路。以前建房,村里除了天然的沙土以外,没有任何建筑用材生产作坊。海外华侨回村建房,其建材不能用车、船装载后直接运送入村,非常不易。而建造房屋一般请工按日计算,泥水工匠只负责建房筑造,不负责物料购买和运输,杂工基本依靠邻里合力帮忙。砖、瓦、杉木等建材,最近也要到濠头村,甚至远到石岐县城购买,只能雇工用人力肩挑、抬运回来。因此今天所见的历史遗留建筑都与村侨的乡心关爱密不可分,来之不易。
 
三溪村原属环城区,于1988年8月划归东区。目前,三溪旧村分为上中下三条街,以三街为轴,有多条小巷穿插其中,不少村中道路仍保留住当年的石板旧街。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青砖瓦房、百叶窗、罗马柱、趟陇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传,古代的此地先祖曾在村中一处“大王岭”坡地建村,称为“大王岭村”。至明代中叶,陈、马姓族人首先迁到此处建村。据村里的长者回忆,有诗一首描绘当时先辈进村之所见:“群山环绕处中间,形势蜿蜒带一湾,一望清溪六七里,烟村排列两三环,后有围林挡北狄,前依八百亩园田。”于是,开村先辈选择在此地势平坦、清溪流经、依山环水的地方定居。村里老人称,古时因为村边曾有一个小池塘,类似三角形状,人们顺口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三角塘村”,将环绕四周的三山依次取名为“对面山”“后门山”“松山”,形成“三山一溪”格局。从明朝初期三溪村被称作三角塘时算起,至今该村已有600多年历史。从县志所载行政区域划分上查阅,明嘉靖二十三年(1545 年),在得能都管辖范围里,已有“三角塘”村庄的记录。而“三溪”之村名,早已出现在民国时期的本土乡俗中,只是对外的署文上一直沿用“三角塘”的村名。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村民认为“三角塘”之名比较俗气,便按村中禾谷庙庙门上的一副对联“恩流四野,泽布三溪”,正式将村名改为“三溪”。梁、罗、欧、陈为三溪村大姓,至今,经联社的股民已达668人。
 
建村之初,陈、梁、欧、罗为村中四大氏族,于三溪村初期发展做出不朽贡献。随着四姓族人家业兴旺,都各自修建了祠堂,开辟了水井。这些古井经历百年兴衰枯润后,仍静静地守护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村里六口古井如今分别位于:下街5号之一后面、下街一巷7号、下街二巷11号、下街二巷13号、梁氏宗祠对面及村民家中。井深4~5米,多为方形,用当地溪坑石头砌筑,设栏或无栏。至于建井时间,询问多位村中老人也不知古井具体建于何时,只知有村便有井,似乎是这六口古井真正地陪伴着三溪村从朴素的古村落发展成今日的文艺据点。
 
寻访之中,也不乏美好有趣的传说:相传当年四大氏族已逐渐壮大,两大姓氏联姻时女子嫁妆颇为殷实。一日,梁翁、陈翁两位亲家坐在一起把酒畅聊,或许是醉意渐浓,梁翁说了无心之语:我女陪嫁可保你们衣食无忧了!陈翁漫不经心地回应:养人靠水,水还是喝我们陈家的。仅此一句,激起了梁翁要为其女在婆家门口打井的雄心。而陈翁自知失言,告知近邻不要把地卖给其亲家打井。无奈梁翁心意已决,以高出市面两倍之价买地打出一口甘甜的水井——这就是离村口最远的一口井——孤芳独傲,既不像其他古井般平均散落于村中,也没有与其他古井相邻。自古陪嫁井的美言比比皆是,也无从考究真假,而此古井的美好传说,映衬出三溪村的大气民风。
 
村口的那棵大榕树,树龄近300多年之久,每逢重要节庆,村民都会聚集树下焚香祈福。有趣之处是,在生长过程中,于这棵“仙榕”树主干中又生出另一棵榕树,外表苍郁而内里空心可藏人,如今环抱大树需6至7人拉手方成。
 
清朝年间,村里每天会派一人在大树附近值班,如遇贼人企图入村打劫,值班的更夫便敲锣打鼓警告村民注意防范,同时亦可吓退小贼。
由村口的大榕树,沿着一条清代的青石板路缓缓而行,我们便可来到“禾谷夫人”的面前。据说禾谷庙在中山仅存3间:一在城北大陂村,一在城西龙头环村,再就是城东此处的三溪村。相比其他两间,三溪村的这一座保存得最为古朴完整。三溪禾谷庙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庙门上高高悬挂“禾谷庙”三个大字,两侧并书一副对联:恩流四野,泽布三溪。前文提及“三溪村”之名便源于此。庙宇外墙之上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多子多福的石榴果等灰塑,还有繁复精致的木雕砖雕等装饰,颇具古风。
 
相传古时农人不会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是禾谷夫人教会了人们种植水稻,当地农人修建庙宇纪念她,并在每年春耕时把神像抬出来进行游神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当地村民介绍:“庙内原来的塑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了,原来那尊金碧辉煌,比现在的漂亮多了。”现存的庙宇大门上有一幅“风雨际会”的壁画,画中有两条青龙张牙舞爪、气势逼人,两侧以隶书描摹古诗两首,一首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庙四周设有回廊,雕梁画栋之中遗留不少古人真迹,绘有“长春不老”“寿比南山”等仙翁人物像。庙内正中为天井,上堂供奉着禾谷夫人塑像,无论风云变幻她都温婉慈祥地注视着每一个前来祈祷的人。时过境迁,现如今已经很难想象该庙当初落成时热闹非凡的景象,只是依稀可见庙墙上张贴着装修与重塑神像时的村民捐款表。
 
至于禾谷夫人的来龙去脉,据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考证,其原为姜嫄:“据屈大均说,在清代,香山县还有祭祀姜嫄的庙宇。而姜嫄是羌人,是商朝的祖先,她的庙宇,只有陕西武功和广东香山才有。这说明,很可能在远古时就有羌族人来到香山,把北方的粮食带到岭南。”远古的神话多不可考,而姜嫄的信仰还是在中山保留了下来并且代代相传,不得不说这正是本地难能可贵的乡土民俗。
 
三溪村东南面山坡的小公园里,几棵百年以上的浓荫古树粗枝丰茂,体形十分独特奇拙,与树下一间体积细小的“先锋府”,组合着村中另一番不可多得的风景观赏地。
 
在小公园入口处,人们将古时流传下来描写村中乡景的一首诗句,写在了新砌的墙上,以供游人阅览寄怀:
群山环绕处中间,形势蜿蜒带一湾。
一望清溪六七里,烟村排列两三环。
后有围林挡北狄,前依八百亩园田。
按中山地区旧时的风俗,“先锋古庙”一般都建于村庄的出入口。古时,这里有一条出走三溪村的小路,往南经长江村,穿越多座山岭,行走弯曲小径,可到三乡、翠微、澳门市集,是村庄与海外货贸往来的丝绸之路。向北行走山径,亦可通往大鳌溪村,进入东乡的濠头村市集,或转入东干大道,经东门到石岐县城。
 
三溪村现存这座“先锋古庙”,重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庙里的几幅墙画,经年代的洗刷,均已模糊不清。桁顶花冈岩石板相砌的结构,以及门框的嵌石,颇有几分古味特色。门前的石板雕刻着一副庙联:“恩威能并济;远近自无边。”
 
据说,三溪村古“先锋庙”供奉的神像,是北汉名将先锋将军杨业,号“老令公”,官至建雄军节度使,骁勇善战。北汉降宋,宋太宗因杨业“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佑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以防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图灭契丹,西路命潘仁美与杨业领军。途中,潘仁美设计陷害,令杨业战死于陈家谷,死后被追封为“太尉”,谥号“忠武”。珠三角地区很多村庄,都会在出村口的地方,建有“先锋庙”拜祭供奉,以保一方平安。
 
说到四大姓氏,不得不细说梁氏及其宗祠。明朝正德年间,梁姓先祖慎菴公从斗门县乾务迁来三溪村繁衍生息,梁氏成为村里陈、梁、欧、罗四大姓氏之一。然而在历史的纷扰中,在时光的翻篇里,只有梁氏宗祠至今留存屹立。
 
今行走于三溪上街 28 号,可见保留着一间青砖檐瓦的梁氏大宗祠。祠堂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进深 17.8 米,面积约 238 平方米。墙体古朴简构,门面并无过多装饰,是传统南方风格的古祠堂建筑,以纪念村中梁氏先祖梁慎庵徙迁三溪开村立业之功德。村人也称该祠堂为 :慎庵祠。
 
据三溪经联社老人回忆,祠堂当年的大神位有 6 层高,由低至高安放历代年享花甲的子孙之灵位,名曰“神祇牌”。
除了梁氏族人聚集在这里敬宗祭祖以外,清朝时期,该宗祠曾经作为学堂,请八股老师教族姓子弟读书识字(民国十九年后才搬出新校舍)。宗祠的右边有个大厨房,供子孙结婚喜宴之用。民国时期,梁氏宗祠曾开办武馆,为子孙强身健体;也曾开设珠算班,为子孙武装脑袋。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希望,都曾在这里盛放。
抗日战争时期,梁氏大祠堂还是五桂山抗日游击队在村中休整、学习的地方。村里高龄老人回忆说,当年日军从唐家、大涌、金钟、叠石四路直扑石岐,国民党中山县政府闻风而逃,石岐沦陷。五桂山游击队大队长欧初行经三溪村,觉得此处民风及地形均为理想,于是带领游击队员们在此驻扎下来,梁氏祠堂成了士兵们的疗养地。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曾用作社员集体大饭堂、农村信用合作社。现今,祠堂的内墙壁还留下了当年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公社的宣传画及口号等历史资料。
如祠堂左侧偏房的墙上,留有一首名曰《三溪大饭堂留念》的诗歌 :
乐哉饭堂 五色辉煌
全村老幼 济济一堂
佳肴满桌 鱼肉饭香
频谈生产 鼓腹歌唱
力争上游 名登榜上
万斤亩产 指日可望
幸福生活 全民共享
有见及此 无词赞扬
 
这首落款为“1958·仲冬信用部全体同志”的内墙题诗和祠堂正面外墙“愉快的劳动”几个手写大字隔空呼应,“大跃进”刚开始时那个“热火朝天”的浮夸与激情相伴随的年代呼之欲出。
 
在中山市东区三溪村的古旧建筑群中,三溪中街40号显得颇为“混搭”——不同时代的烙印在此交错,而它在岁月长河中静静伫立。这幢老房子原来是“康公真君”庙(俗称康公庙),后成为村公所的公共建筑,是村中长老们议事和举办集体活动之处。
 
康公真君,据传是汉代之帅李烈,因骁勇善战、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世人感谢其保国有功,建庙供奉他,也祈求康公能保佑平安。康公(王)庙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珠三角及澳门一带,供奉康公真君的民间信仰历史较为悠久,在广州花都水口村、顺德均安、珠海南屏、澳门十月初五街均建有康公庙。三溪村康公庙建于清末,曾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作为中山本土祠堂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三溪村康公庙至今存留着各个时代的痕迹。虽然它的墙体壁画有些破损,但从现存的横梁木雕、青砖灰雕中仍能看得出曾经的精美,屋瓦排列井然完好。康公庙结构为两进三间,分头门、正堂、拜亭、天井。木雕梁架、墀头、封檐板等装饰丰富精美。天井处设有拜亭,博古梁架。建筑整体格局完备,结构装饰体现典型广府地区建筑特色。



在1940年前后,三溪村曾经是抗日游击区。当时日军从唐家、大涌、金钟、叠石直扑石岐。国民党中山县政府闻风而逃,石岐沦陷。五桂山游击队大队长欧初行经三溪村,觉得这里的地势适合驻扎,于是带领游击队员们在村里驻扎,“抗日战争期间,欧初会将重要公告贴在康公庙门前,这样全村的人都可以看到。”年逾八旬的三溪村民罗庆文指着庙前的一面墙柱回忆道。这座面积不大的祖庙在历史战争中,为中山人的保家卫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除迷信活动的开展,许多庙宇被拆除,有的被改建为学校、仓库以及办公场所。1966年左右,康公庙内的神像被搬走,小庙也改为三溪村生产大队队址。村里有重大事情要商议时,大家也是到这里聚集开会。康公庙正门墙壁上还保留有“毛主席万岁”和“忠”字样。两侧的墙壁上遗留着“三溪大队计划生育安排表”和“大队青年晚婚安排表”。生产队这一人民公社时期最基本的集体组织已消失三十多年, 刻画在墙上的时代印记犹如散落在星辰瀚海里闪光的碎片,在这里展现。
 
老村民罗庆文回忆说,逢年过节、康公诞,康公庙内就热闹非常,村民都要在庙前“耍菩萨”:敲锣打鼓,舞龙、醒狮放炮,玩飘色……“最隆重的活动是在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家心里高兴,连续几天在康公庙前敲锣打鼓,举办大型庆祝活动,欢欣喜庆。”此外,供奉康公像时点起的油灯长亮不熄,还有专门的“烧香公”早晚到庙焚香敬奉。淳朴的村民以此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在三溪村,当地人流传有不吃鸭子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在一次战斗中,康公的军队战败,从一条泥泞小道上撤退时留下不少马蹄印,这会给敌军提供追踪线索。所幸此时一位农夫正好赶着一群鸭子路过,把泥路上的马蹄印踩乱了,让康公得以甩掉敌人安全转移。康公认为是鸭子救了他一命,从此,康公不再杀鸭子或吃鸭子。后来,凡是有供奉康公的地方,当地乡民都有不吃鸭子的习惯,以示对康公的尊敬。
 
据村民回忆:“过去,村里有集体经营的公偿田,田地的收益会用在扫墓、祭祀、修祠等集体事项,每逢端午、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每家每户还可以领到一份烧猪肉。集体经费中还设有订阅报刊的支出,报刊阅览点就设在康公庙里,它是村民记忆中的书屋。”过去庙门前有大树和大片空地,是人们納凉避暑的悠闲地,也是举办集体活动的好地方。凡经历过这段时光的村民提起往事,都流露出对乡愁乐土的怀念。
 
关于三溪村的传说,还不止这几桩,有待朋友们到这里静下心来,继续寻迹——
三溪,三溪,如若一位600余岁的老者,600年来背靠山岩面朝平川,目送着珠江蜿蜒与村落兴衰,目送着远去世界闯荡的乡亲背影,欢送勇敢者拥抱未知远方的同时又含笑迎接一代代收获颇丰的儿女回归故里、回报家园!三溪,三溪,自古以来敞开大门,不言不语,默默祝福,自宋代诞生以来,无论世事变幻,外界喧嚣,你始终坚守内心宁静与平实!
 
三溪的宁静,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
三溪的平实,不是懒散的无所作为。
处变不惊是因为内心强大;
应变自如是因为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在三溪的旅游趋热之中我们看到:与游人如织的温泉之旅相比她是冷静的;与游客稀少的公园之游相比她尚属热烙。也许这种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中西合璧,时尚又淡然,正切合三溪小村的生存理念吧。
三三易生,溪水长流,如今承载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至美境界。漫步在旧街小巷、田园村舍、老树古藤、亭台楼榭——天光云影,并生共处——小溪流、古石桥、长寿泉、水车碓交相围拢,辅以满墙三角梅的人家小别墅、甲路纸伞作业坊,高低不同,交相辉映,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和煦的阳光,一如既往地环绕小村。
 
村内可观之景甚多,悠长深邃的小巷,烙着苔绿的石板路,雕梁画栋的民居,灰黑厚实的高墙,始终关闭的神秘大门……旅游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为了放松,可以选择度假民宿;为了猎食,可以品尝此地特色菜;什么都不为,则不妨放慢脚步,走进“寻晚”“适中”“随园”“耍家”“我家大院”、“悠然小居、“乡村小屋”、“那个年代”这些网红打卡点和热播电视剧的实景拍摄地,约上三五知己,穿上汉服或旗袍,手拿油纸伞,走进这交错、明媚又略带民国文艺情调的古巷……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